有一种精神叫自强
添加时间:2014-11-28 点击量:47088
——记自强铜业公司残疾人修理工孙国武
孙国武,今年45岁,是中条山集团自强铜业公司塑编车间的一名普通的残疾职工。每天开着残疾人代步车上下班,车间里总是能看到他拄着双拐而认真修理机器的身影。职工都说,在他的身上,散发着一种精神,叫自强!
童年的苦难
在孙国武的记忆深处,他的父母是有色公司第一代矿山建设者,虽然物质生活极为匮乏,却有着饱满的革命热情,燃烧着自己生命之火。他就在那个年代出生了,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当时并没有多少感受,觉得那就是正常生活,每天都很快乐。兄长们都照顾他,这个哥哥背着他,那个哥哥陪他玩,什么都让着他,再加上父母的呵护和百般细致的关怀,即便在那个吃不好、穿不好的年代,他的童年却未知忧愁。只有一样,他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蹦蹦跳跳,而他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直到有一天,他父亲带着一脸愧疚的表情来到他的面前对他说:“孩子,爸爸对不起你,在你不到一岁的时候感冒发烧在医院打了两针,你的腿就不会动了?!庇捎诘笔钡囊窖СJ肚啡彼且膊恢牢位嵴庋?,后来才明白这就是小儿麻痹症。知道真相的他,眼泪慢慢掉下来。虽然父母带着他到处治疗,也不见效果,后来才托了一位老中医,病情才开始有了略微好转,终于能够拄双拐走路了??赡歉龇杩竦哪甏嚼戳?,他父亲也受到了牵连不得不停止了治疗,直到现在也一直靠双拐走路。他没有怨言只有无奈,相信这是老天爷对他命运的安排,感谢父母给了他宝贵的生命,知道了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上学了,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他学到了很多知识,知道了人生的漫长和生活的艰辛,但父母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时刻激励着他要做一个自立自强、能养活自己不给国家和社会增加负担、还要有所贡献的人。
寻找生存之道
初中毕业了,他走进了社会,可他能干什么,正常人都找不到工作,何况是他。他感到很迷茫,困惑中他常常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今后的路该如何走?
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帮他在铜矿峪矿路边开了一个小商店。总算是有个事可做了,每天没有那么多无聊寂寞的时间要打发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时代的到来,他的小商店逐渐成了矿里第一家像模像样的超市,生意越来越忙,商业影响也越来越大。这时他才觉得他也是可以为大家做贡献的,国家税收也有他的一份。他感到他是一个有用的人,不是社会的累赘、家庭的包袱。
可是好景不长,矿里规划用地,他的超市也在规划当中,他不能给矿里添麻烦而去阻挡规划的实施。他只能无偿拆掉超市,失去了这唯一的生活来源。他的谋生之路再一次走进人生的低谷和黑暗。他没有抱怨,只是在长夜里期冀着黎明。
走进自强公司
又过了两年,随着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政策逐渐完善,中条山集团又为他们残疾人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独立出资成立了山西中条山自强铜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塑料编织、劳保用品加工、废旧物资回收和铜产品贸易为主体的二级法人企业,同时也是能够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社会福利企业。他有幸成为了2008年自强公司成立以来第一批残疾职工,他感到很兴奋,很激动,没想到快四十岁的人,还能有一份像样的工作,又能养活自己了。
进厂以后,他首先成了塑编车间的一名折角工。作为一名新工人,他要努力工作,积极进取,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人。对于水泥袋的折角,他以前从没接触过,不知道怎么干,他就向老师傅请教;自己也边干边琢磨,想着怎样把角折标准,边宽了怎么折,边窄了怎么折,折角工具怎样使用才能折出符合标准的角来,经过半年的努力摸索,终于熟练地掌握了这一技术,折出了标准的角,为下一步工序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在全公司的技术比武中获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成绩,身患残疾的他倍感珍贵。
到最需要的岗位去
可是由于长时间坐着干活加上身体本来就有严重的残疾,长时间的劳动使身体逐渐吃不消,患上了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疾病。车间领导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和车间修理工岗位的需要,决定让他干缝纫机维修。对于新工作,他又有了新的期待和担忧,不知道能否胜任,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他走上新的工作岗位。面对全车间成品的最后一道工序的关键设备——缝纫机,他是一头雾水,脑袋都大了,从来都没有修过,也没有拆过。这可怎么办?自己的事是小,耽误了全厂的生产可不是小事。他只好硬着头皮打开了一台坏的机器,面对着大大小小的螺丝零件,他不知从何下手,于是他又向有着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老师傅请教。询问断线是怎么回事,针距大小的如何调节等;还向聋哑师傅求教,她们虽然不能说话,但心灵手巧,你一比划她们就明白怎么回事,他就向她们请教上下送料牙的调整等等。当他把第一台机器修好后,心里感到无比的自豪 。他暗暗下定决心:以前这个岗位是正常职工干的,我一定要干得更好!
成长为行家里手
干的时间越长,知道缝纫机的毛病也就越多。别看缝纫机不大,但还是很精密的,有一个零件调不好就不能正常工作,最难调的就是弯针和直针的距离,多了少了都不行,间隙只有一根线的大小。记得有一次,轧水泥袋的双边机总是断线,弄得缝纫工不能干活,很是心烦。他打开机盖,怎么也找不到原因,看着挺好的,转着也挺好的,就是轧不了几个就断线。他照着说明书边看边试着调,弄了四、五个小时才把弯针和小连杆调好。试运行了一下午,效果果然不错。原来只有那么一丁点儿间隙,要是粗心大意、毛手毛脚是怎么也弄不好的。有时一个小小的垫片掉了都会把下送料牙抬高而刮袋子,使走袋不利索而影响生产。
对于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他都不会放过。来他们厂检查设备的厂家技术人员来了,他也会抓住机会“拜师学艺”,把自己不懂的、平时难解决的记在本子上的问题一一向厂家技术人员请教,如一打一是什么意思,边折多宽,机器的下牙怎么调,弯针的位置,连最简单的针在针板孔的位置也要问清,记住了才罢休。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经过一年的不断学习和摸索,终于有了丰富的维修经验。
但他依然在锲而不舍地努力着,不耻下问地学习着,自强不息地工作着……
塑编车间年均生产1600万条编织袋,每一条都要经过缝纫机的缝纫。孙国武就是这样,虽然肢体二级残疾,但他以敬业爱岗、自立自强的精神,成为车间不可或缺的行家里手,用他精湛的维修技艺保证了每一台缝纫机的正常运转,为自强公司塑编车间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尽到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和责任。(自强公司 臧晋勤 供稿)
上一篇:
生命攸关的八小时
下一篇:
热心肠的“刘科长”